前言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概念。
背刺(叛):背刺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用语,意为背叛,意思是背离叛变,是对自己原来信仰的一种离开,是背弃的道德的约束,叛离了大众的利益,对自己做出的承诺的一种不实现,不兑现的表现。
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什么才算背刺
率土的玩家非常讨厌背刺,但基本上每个人在游戏生涯中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这种令人痛苦的事情。
赛季初A和B约定好为攻守同盟,谁料A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选择和C合作,并背叛了B,这种情况算不算背刺?
显然算,那么换一个情况:
赛季初A和B约定好为攻守同盟,谁料A遭到了B的恶劣对待,并被以“不出力为由”削减了一部分征服名额,在大部分成员均选择和C合作的情况下,A并背叛了B。
这种情况算不算背刺?
很多人在这里肯定要犹豫一下,因为在引入“遭到恶劣对待”这一因素后,这种违背盟约的行为似乎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不同道德流派对于“背叛”这一行为有不同的理解。道德虚无主义者认为,背叛——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本身既无固有的正确性,亦无固有的错误性,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道德普遍主义者认为:世界存在一种普遍理论可以给一切事件下定义,例如背叛一定是违背道德的事情,而道德相对主义则恰恰相反——背叛这一行为,在不同的时期,不一定是违背道德的事情。
背刺的产生原因
率土的背刺事件很多,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的原因,外部环境与内在博弈。
游戏环境具有匿名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外界很难对网络游戏中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传统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游戏中也极大减弱,玩家行为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因此网络游戏中玩家间的交往经常充斥着谩骂与攻击,这样的空间也是上文中提到道的德虚无主义盛行的空间。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只狗”——The New Yorker
在游戏相对的匿名环境下,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进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在网上可以给白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也不用担心自己的面具被揭,因为这是目前网络规则所允许的。
因此,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人则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造成人格分裂——明明现实中彬彬有礼的人,在游戏中却表现的阴险而狡诈、表里不一。
内在上看,利益的博弈也成为决策者决定“是否背刺”的重要因素。合作是一种互惠主义的关系,而背刺是一种机会主义的表现。研究表明,当“机会主义者与机会主义者”进行合作时,中途背叛几率要远远大于“互惠主义者与机会主义者”或“互惠主义者与互惠主义者”,通俗的说,当背刺成本<背刺带来的利益时,机会主义者会毫不犹豫的背刺。
同时,一个个人/团体如果产生过“背刺”的行为,那么他们在后续仍然会展现出“背叛”的特质。(《合作研发中机会主义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对于同盟管理者的启示
那么,这些能给率土的玩家带来怎么样的启示呢?同盟管理者又该如何“预防背刺”,降低同盟遭遇不利外交情况的风险呢?
如上文所说,当一个团队有过“背刺”(机会主义)的表现,那么意味着这个团队在后续仍然展现出相关的特质,所以同盟决策者应当在合作前调查清楚合作方的明细以及历史,审慎选择合作对象。
同时,率土的玩家群体也应当加大对“背刺行为”的舆论声讨力度,增加机会主义者的“背刺成本”,共建具有契约精神的率土外交环境。在外交前,也应当明确清楚“共同目标”与“权责分配”,在矛盾产生后采取积极的方式化解矛盾,而非放任其自由、无序发展,最后破坏合作关系。
后记
游戏的匿名性让玩家一方面想在其中尽情倾诉自己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又因其环境特点而抱有怀疑态度,不敢过分信任。
这样的心态就决定了交往中有真实感情的表露,也有虚假的谎言。
现实社会中角色多种多样,但却是稳定而真实的。但在游戏中,虚拟身份打破了人们在身份、地位、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社会中附加在人身上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的特征在网络游戏互动中都被忽略了,这样就会使相当一部分玩家在网络游戏交往过程中丧失现实社会中的角色规范。
这些影响一旦反馈到现实中,容易使玩家不自觉地放松自我道德约束,导致他们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由此也会对社会伦理与道德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例如口无遮拦的匿名谩骂、账号欺诈,甚至“线下对线”等等。
率土之滨的英文是“INFINITE BORDERS”,意思是无尽的边界,这也可以体现出率土具有包容的游戏内涵,但包容并不意味着无序,并不意味着丧失基本的道德准则。